首页 > 考生写作 > 记叙文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时间:2024-11-26 09:31:18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相信大家都写过作文吧,特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记叙文,记叙文是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等,来表达一定的中心的一种文体形式。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叙文的写作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1

1、行文中要多次扣题,要一路扣题一路歌

材料、引语和话题中的相关文字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开头三句话内应点题一次,结尾应回扣标题,’回眸一笑百媚生’。中间至少扣题一次。几次扣题事实上也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跑题。有球场上叫暂停的效果,可以调整思路和写法。

2、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3、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4、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卒章显志法

这种方法是作者在全文叙述或陈说的基础上,在文章有了水到渠成的蓄势后,将文章主旨在文末推出。这样的点题犹如江水陡掀波澜而又瞬间定格。它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王周生的《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选择了病房和万人体育馆两个地方,采用倒叙手法,写小浩波探望病危的阿婆,由此引出阿婆平时“最爱”小浩波的诸多事情。特别是阿婆为了保护小浩波,宁愿自己烫伤,从而激起小浩波一心要给阿婆买皮手套的念头,这种感情是那样的真诚纯洁,那样的深挚持久,以至阿婆死后,小浩波在万人体育馆看戏熊演出,还念念不忘要让阿婆戴上熊皮手套,好不再生冻疮。文章在篇末点题:“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在对孩子的褒扬中暗含着对大人们的批评,使文章所要表达的“大人们应该保持那一种赤子之心,让社会充满友爱,充满温暖”这一主旨得到了彰显。作者在篇末的点题,深刻地揭示了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6、添加因素法,也叫补充条件法。

有的题目限制不具体,似乎无处下笔,这时,审题时给题目添加限制的条件,写作内容明确,就可以写作了。如《背影》,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给题目添加因素,写“父亲的背影”或“母亲的背影”“老师的背影”等。《委屈》添加因素,可以写自己的委屈,他人的委屈等。再如《变》,可以写人的变化,也可以写成事的变化,还可以添加诸如“家乡的”“祖国的”“班级的”等因素去写。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2

一、循文明象

四环节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是从文到象,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破译文字符号,组合文字意义,复制形象。这是一个循文明象的过程。在常规教学中,对文字的破译和组合往往是教学重点,词意、句意、段意在教学中占很大比重,这是教学的要求,但不是教学的全部。严格地说,对文字意义的破译和组合,首先是为了复制形象。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尤其如此。复制形象是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将作者在文章中所提供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复现出来。它的作用在于:

1、理解作者意图。形象是作者意图的载体,是经过作者思想情感浸润后的产物,要找出作者意图,只有从形象中入手,通过对形象进行抽象和提纯之后获得。比如要理解作者写《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意图。首先要让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形象感受,包括他的画面形象和总体形象。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复制出若干画面形象:面色苍白身材高大穿着长衫的外貌形象;站在柜台边喝酒,弯腰和孩子门说话,被打折腿后坐在蒲包上进店喝酒,喝完酒爬出店等动作形象。

2、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记叙性语言材料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作者表达意图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说无形象就无记叙。要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台阶。学生对形象的把握不仅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可以学习到记叙的技巧。一般来说,作者在记叙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都是通过形象来实现的,尤其集中在对形象的选择和组织上。使学生在感受、理解形象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技巧,并且通过练习牢固的掌握技巧,进而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绘象、抒情、达意,这是记叙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

3、开发学生的智力。文艺理论上有个习惯的说法是“形象大于思想”,这就是说形象中包含的东西往往比作者想要说的东西多。对此接受美学有个很好的解释:文学作品是一个预设系统,它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合作实现的。读者因为受到自己的理解作用,在他通过形象理解作者意图时必然融合进自己的知识经验,会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填补和发挥,是智力开拓的表现。

二、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三、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 ……此处隐藏26285个字……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二、照应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冰心的《小桔灯》可以说是照应手法运用的典范。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文章的照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文题照应。

也有两种:一种是开头与题目照应,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另一种是行文中与题目照应,如《往事依依》的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段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同时,在文章的第2至第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②首尾照应。

《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和第六段结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相互照应,这样使文章贯脉相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③前后照应。

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进一步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组对比中的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是因为“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呼应。

④重叠照应。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我们可称之为重叠式照应。《背影》一文中“背影”出现了四次。《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一共出现四次,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多次写到“我是‘不系之舟’”,其中都有深层的含意。这些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15

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高中生能写记叙类文章”,江苏省高考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也不止一次强调“一线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写记叙文”,要求中学生学会观察并记录身边的人与事,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此,笔者结合写作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记叙文写作。

一、立足生活的典型素材

素材是文章的根本。典型生动的素材不是照抄照搬、机械模仿。它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细腻的情感体验。它是生活的浓缩,是艺术思维的原型。一篇好的记叙文,典型的材料拥有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变化紧凑的文章情节、至真至纯的生活情感。

在记叙文写作的教学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挖掘素材,从而更好地为记叙文写作教学提供实践依据。在《我的高三生活》作文练笔中,很多学生就立足自己,写出了较生动幽默、意味深长的文章。如:

上了高三,也便迎来了“计划生活”的时代,一切事情都在计划中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计划起床,计划睡觉的时间,计划吃饭,计划在哪吃饭,计划今天吃什么……

甚至连上厕所也成了高三计划生活的头等大事。

整栋教学楼,人多,厕所少,供不应求,多次出现“买方市场抢货”的局面。每天,在离早自习下课还有两分钟的时间,欲上厕所的同学便“蠢蠢欲动”,停下口中的嚼词,悄悄地拿出饭卡,装好够量的卫生纸,拎好吃饭用的工具(放在厕所门口),紧张地等待下课铃声的响起,此时心无杂念,只有――上厕所。

“叮铃……”铃声刚一传出,一同学箭一般地身影便“嗖”地冲出,飞快地穿过人群,还不时地喊出“让一让,让一让”,那冲劲,不比跑饭次,老远便看见三楼数人向厕所冲去,厕所大概已满,不行,改变路线,于是“噌噌噌”向二楼冲去,二楼理科班多,女生少,嘿!高兴地跑到二楼厕所,不料人亦满,不行,继续前进,于是,开足马力,奔向一楼,还好,一楼仅剩一空位,高兴地一脚跳上去,今天的大事解决了。

二、精炼独到的鲜活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枝叶。鲜活的语言能让文章雅趣怡人、情真撼人,能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得到情感的净化。高中生记叙文写作最易犯叙述罗列、罗嗦重复的毛病,文章往往只是简单地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没有选择、没有重点地一叙到底,枯燥而幼稚化。记叙文语言的精彩独到、简洁精练是教学努力的方向。我们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生活,培养自己对人与事的独到见解,思想深刻了,行文便会深刻。

如学生作文《回忆初中的年华》中有这样一段话:

初中的日子很单调,我们没有春游,不看电影,听话而且坚韧。到了初三,很多女孩子忍痛剪掉了长发,男孩子们放弃了最喜欢的篮球,我们做很多的模拟试卷,在殚精竭虑中虔诚地期许着自己的未来……想一想人生的离别太多了,人和事终会变成那难以言说的眷念,于是我们学会坚强,没有眼泪,只有一丝丝藏在心中的伤感。

十六七岁的高一学生学生能写出语言如此精炼的文字,诚是难得。

三、细腻精巧的艺术构思

构思是文章结构情节安排的关键。细腻精巧的构思可以丰富文章的艺术表达效果。之于记叙文,则要精巧地将环境描写与人物塑造紧密联系,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典型烘托的环境中,放大生活原型,寻找典型,精密地组织构思,顺应叙事内容的发展,才会使文章引人入胜,更具可读性。

若写树叶落地之景,可写“素秋中的那片叶,再也经不住风的摇曳,在最后的挣扎中脱离它的母体,不情愿地于空中翻了几个筋斗,贴在近处的池水面”,进而引出后面的情节,便比单单写其“飘落”到地上要生动形象得多。

曹文轩曾指导小学生如何将“小男孩看柿子”一事扩展成几百字的作文:一个小男孩,家门口有棵柿子树,柿子树上有两个红通通的大柿子,小男孩每天所做的事就是看着这两个柿子,等在外地上学的哥哥回来后吃。有一天,来了两只黑乌鸦,一只叼一个柿子飞走了。小男孩气愤极了,跟着后面追,追着追着,前面出现一片小树林,乌鸦钻进树林,很快就见了。小男孩失望极了,正沮丧之时,小男孩突然看见前面不远处原来有一片大大的柿子林,树上满是红通通的大柿子。

短短一百余字,就已一波三折。若我们写作记叙文都能如此,文章的艺术性便强多了。

当然,记叙文的写作技巧还有很多,但若能做到此三点,艺术与笔力便基本具备了。尽管每年高考之后,教师、专家都反复强调“作文教学强调学生的文体意识”,但记叙文教学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不断深入地研究与探索,发现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翱翔在属于他们的天空。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